服务热线:95566信用卡热线:40066 95566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关于中行 > 消费者权益保护
网银登录

2024年“3?15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系列宣传:识别违法虚假金融宣传,防范新型电信网络骗局

(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)

2024-03-14

日前,新型电信网络诈骗肆意横行,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财产安全。不法分子通过电话、短信或网络等方式,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,骗取受害人信任,对受害人实施远程、非接触式诈骗,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汇款或转账。广大群众应提高警惕,慧眼识别违法虚假金融宣传,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。

一、案情简介

李女士到银行网点办理手机银行提高限额业务,工作人员询问提额用途,客户称要买房,大堂经理建议客户买房时用POS刷卡更方便,客户又称提额是为了购买理财,大堂经理见客户闪烁其词,提额目的前后不一,察觉异常,工作人员进行了加强审核。原来李女士去年在线上办理了“小牛在线”投资,后该APP无法打开。近日客户收到一快递,内有一封退费函,自称是“小牛在线”客服,称将向投资客户进行退费。客户添加客服QQ后按照步骤操作,对方引导客户下载了“国家12315”APP,称需转化为国库券的形式进行退费,客户转入10000元则返还13000元,以此类推。客户信以为真,欲转入7万元。因手机银行限额不足未转账成功,于是来银行申请调整限额。工作人员判断客户遭遇了假借国家政府平台进行的电信诈骗,工作人员下载了官方“国家12315”APP,展示内容与客户的“国家12315”APP内容完全不同,此时客户才恍然大悟,意识到被骗。客户最终终止了业务。

二、案例分析

本案例中,金融消费者被“洗脑式”网络诈骗,对诈骗分子深信不疑,并按照不法分子的步步引诱不断落入以投资为名的金融诈骗陷阱中,险些使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受到严重损害。

三、风险提示

面对网络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社会公众防不胜防的情况,广大群众要提高识别意识,杜绝上当受骗。

(一)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信息。无论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电话、短信还是网络对话,都要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不随意下载网络发送的不明链接,下载APP要通过官方渠道,谨慎操作。

(二)不要给陌生人转账。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,保证自身银行卡内资金安全。不向陌生人、陌生账户汇款、转账。转账前一定电话核实到本人转账信息的准确性,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编造的虚假信息,如投资返利、亲属生病、刷单等骗局。

(三)不要泄漏个人信息。筑牢自己的信息安全防线,当被问及姓名、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时,先核实对方身份,对不明确的对方身份,应细心谨慎考察。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,不随意登记个人信息、不随意丢弃带有个人信息的资料。

(四)多听正规渠道的防范宣传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宣传的主要阵地,为了阻止网络电信诈骗,帮助社会公众提高识别能力,往往在客户办理业务时多提问、多核实,广大群众要配合工作人员的调查核实,全面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。

相关信息